西街道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,辖8个社区,89个居民小区,其中19个物业小区,70个散居小区,居民楼801栋,实住居民16691户66614人。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后,街道坚持外防输入、内防扩散,夯实责任、细化任务,实现入户排查、重点群体监控“两个全覆盖”,全面构筑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。
一是四级联动,实现网格防控精细化。根据疫情防控任务的实际需要,进一步织密网格,建立片区包保责任制,全面实施封闭式管理,在93个网格设置卡点93个。“三报到”工作启动以来,市、区两级重心下移、力量下沉,20个机关党组织、151名县级以上干部、2468名党员到西街道及辖区报到。每个片区由副县级以上的市领导进行分片包保,联合区包保领导、街道、社区四级责任人组成疫情防控工作组,开展疫情防控管理工作。他们亮担当、树标杆,将党支部建在一线,成立11个临时党支部,充分发挥中共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,展现责任担当。
二是职责明确,实现体系分工周密化。各个卡点负责人建立微信群,陆续将各报到党员拉进群内,对孤残、孕幼以及外地返淮人员重点关注,对独居老人尽量取得其子女的联系方式,确保不少一户、不漏一人”。除包片的党员领导干部外,其他党员同志由社区党组织统一调度,分别成立卡点管控、巡查劝导、清洁消毒、信息收集、物资输送等志愿服务队,通过小喇叭、微信等宣传推送疫情防控政策、防疫知识,开展体温测量、物资采购、清洁消杀,实现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全覆盖、无死角,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构筑严密的防护屏障。
三是分类监测,实现人员防控精准化。街道先后完成16691户家庭的全面排查,并对武汉返乡人员建档立卡,做到一户一表、动态管理。对走访排查中发现的疑似病例、密切接触人员、发热人员逐一核对信息,严格分类监测。坚持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隔离、早治疗,对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,按规范要求集中进行医学观察。截至目前,西街道现居住武汉来淮116人,外地来淮人员836人,摸排“四同”人员336人,重点观察对象52人。防控需要隔离,但人心不能隔离。对相关人员隔离观察后,社区对家庭无生活自理能力人员,为其代买代送生活物资,妥善保障基本生活。
四是以人为本,实现科学防控精心化。每个卡点至少安排2名人员进行出入管控,实行轮班值守制度。每个出入口都有社区在职党员轮流值守,对进出社区的每一位居民进行登记、测量体温,极大地充实了社区防控力量。在做好严格防控、精准防控的同时,坚持以效果为导向,体现人文关怀、社区温度,利用微信群在各卡点、各楼栋、各支部之间架起连心桥,安康和新华两个社区在卡点推广使用网上表单填报工具,扫取二维码进出小区,避免了人员聚集、交叉感染隐患。借助地理定位与互联网通信,实现与隔离观察人员的沟通联系,实现信息收集的科学化。
五是精准施策,实现重点防控精确化。新华社区确诊病例居住的新华巷68号小区自2月3日起实施完全封闭,禁止人员出入。每日由城管、公安、社区3方24小时管控,隔离家庭由社区统一输送生活物资,并进行专业消杀,后期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每日2次对楼道消杀。对登记在册的武汉来淮、“四同”人员等25人,社区每日由网格员、家庭医生进行2次体温测量采集,每日2次对其所在单元进行消毒和垃圾收治。密切接触的8人除每日2次体温测量采集、消毒和垃圾收治外,对每户家庭由社区、公安、城管、医疗等至少4人进行包保,物管小区的增加一名物业人员进行包保,严格落实密接人员隔离措施,用更加细致的服务、更加全面的措施,消除每一处隐患、堵住每一处漏洞,筑牢保护居民健康安全的坚实屏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