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卢佳琪,是新华社区的一名党务工作者兼网格员。我的工作天地,就在社区纵横交错的街巷里弄。每天清晨的“勘探”,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。社区书记常叮嘱我:“小卢,网格里的事看着碎,可桩桩件件都是百姓的心头事啊!”这句话,我深深刻在心里,也融进了我日复一日丈量网格的每一步脚印中。 社区治理,从来不是网格员的“独角戏”。它像一首宏大的交响乐,需要每个“声部”的共鸣与协作。我体会到,当居民的力量被有效凝聚,社区两委搭建好平台,再棘手的难题也能在众人的智慧与合力中迎刃而解。像12号楼的下水道堵塞事件就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。一楼住户因疏通费用高昂而抱怨,楼上住户则认为“源头不在我家”而推诿,僵局持续了三天,邻里关系也紧张起来。我将情况反映给社区两委后,书记果断提议召开“圆桌议事会”,邀请楼栋长、党员代表和热心居民共同参与,让大家一起评理、想办法。会上,退休的赵老师主动请缨:“我家楼上,我去劝!”商户王老板也搭话:“我认识疏通队的,能便宜点。”最后大家按户数平摊费用,两小时就解决了问题。 这样的“众人拾柴”场景,在社区里常上演。有次我在朋友圈发了张清理杂物的照片,很快就有居民评论:“小卢辛苦了,明天我也来帮忙!”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社区就像一棵大树,我们网格员是枝叶,“两委”是主干,而居民们的热心,就是滋养根系的沃土。 身处网格一线,我深知守护居民安全的重要性,特别是面对花样翻新的诈骗手段,仅靠网格员腿勤、嘴勤的单兵作战远远不够。必须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,构建起党群同心、邻里守望的联防联控网络。有一次王阿姨差点陷入“保健品退款”骗局,正是得益于楼栋长李大姐在网格微信群里的敏锐发现和及时呼叫。我接到信息后,五分钟内就赶到王阿姨家,成功劝阻了她汇款。还有一次,针对冒充客服类诈骗的苗头,几位热心居民主动收集了骗子常用的话术套路提供给我。我们迅速整理成通俗易懂的反诈提示单,张贴在社区的各个宣传栏、单元门口,让诈骗手法无处遁形。 如今,网格里的“反诈联盟”越来越壮大。商户李姐在收银台贴了反诈提示,快递员小王送货时会提醒收件人“别点陌生链接”,那些曾经紧闭的“陌生门”,如今成了传递反诈知识的窗口,门里传出的“谢谢你啊小卢”“这骗局我知道”,就是最扎实的防线。这正印证了书记常说的那句话:“每敲开一扇门,就多一道屏障;每多一个明白人,社区就少一分风险。” 网格里的工作,琐碎得如同窗台上攀爬的藤蔓,缠绕着日升月落,在每一天的寻常里悄然生长——清晨,帮张奶奶查查电费余额;晌午,调解李家王家因晒衣绳引发的小小摩擦;傍晚,为晚归的快递员寻找临时的包裹代收点……这些点点滴滴,构成了我工作的日常图景。若你问我坚持的意义,看到独居老人窗台上多的那盆绿植、听到邻里间化解矛盾后的笑声,便是最踏实的答案。
我和我的社区⑳ ▏卢佳琪:情牵网格暖民心 担当作为践使命
字体:大 中 小
发布时间:2025-08-02 09:21:26 稿源:相山先锋 阅读量:18


